天台教觀綱宗 簡介
既然十法界依正的果報是我們這一念染淨的心所變現,那麼改變果報的關鍵就是在改變內心。內心的改變可以分成兩個次第:首先是通過教法的學習,用佛法的正見來觀察宇宙人生,讓內心產生轉迷為悟的變化;接下來要從理論的認識進入到實際的操作,透過觀照的智慧在內心產生正念的光明,這時就使令我們轉凡成聖,把凡夫有漏的心轉成聖人無漏清淨的心。
在佛法當中講到教觀最詳細、最有系統的就是天台宗。但是當我們想要去研究的時候會發覺,天台三大部文字非常繁多,義理非常深妙,幾乎是不得其門而入。明末蕅益大師的慈悲,他根據智者大師三大部有關教觀的內容摘錄出《教觀綱宗》,讓我們能夠對於天台宗乃至於整個佛法的教理和觀行有一個全貌的認識,掌握教觀的大綱。
天台宗從智者大師發揚光大以後到現在經過了一千四百多年的考驗,智者大師的智慧的確不可思議,他能夠把佛陀的教法整理出這樣的系統,使令我們能夠自己去操作,無論是研究解門,還是修止觀,都非常好用。在佛陀已經滅度,我們不知道誰是善知識的情況下也能夠合乎佛意地去修行,不為邪知邪見所動搖,以最快的速度,直趣無上菩提。因此好好地學習這門課程,不管在自利、利他方面都很有需要的。
- 課程管理員: 淨心 法師
唯識學概要 簡介
唯識學在整個大乘佛法當中是一個非常專業的課程,主要是針對我們凡夫的內心的活動狀態,做一個比較深入的探討。
蕅益大師總結佛法的修學的目的——破妄顯真,就是破除虛妄,開顯真實。我們的生死輪迴本質都是虛妄、是生滅的;而開顯我們真如本性、自性功德是真實的,積極的成就諸佛的波羅蜜及萬德莊嚴。
唯識學是萬法唯心造,跨越破除虛妄,也兼帶開顯真實。心從阿賴耶識出發,是染淨的和合體,務實的從凡夫的心來開顯菩提道。所以唯識學是整個大小乘教法非常重要的橋梁,唯識學的阿賴耶識緣起,往下兼帶小乘的業感緣起,能夠破除虛妄;往上通達大乘的圓頓止觀,正念真如,開顯真實,教導我們如何從一個凡夫的心,進而轉變成聖人的心。這是說明唯識學在整個佛法中的定位與重要性。
《唯識學概要》課程講述五個重點
一、 唯識學的緣起、傳承與發展。
二、 唯識學主要教義,解釋凡夫內心的開顯、緣起,輪迴的生起、相續。
三、 唯識學的修行方法,包括聖道門的破妄顯真與淨土宗的憶佛念佛。
四、 唯識學果地的修學的次第與功德。
五、 總結唯識的相宗與圓頓的性宗,性相圓融。
梵網經菩薩心地品玄義 簡介
梵網經凡二卷。全稱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又作梵網經菩薩心地品、梵網戒品。為後秦鳩摩羅什譯,係說明菩薩修道之階位及應受持之十重四十八輕之戒相。其廣本之卷數,有諸多異說,據僧肇大師梵網經序所載,凡六十一品百二十卷,此為第十品。蓋以大梵天王之因陀羅網,重重交錯無相障礙,諸佛之教門亦重重無盡,莊嚴法身無所障礙,一部所詮之法門重重無盡,譬如梵王之網,故稱梵網經。
上卷為釋迦佛於第四禪天普接大眾,使歸蓮華藏世界之紫金剛光明宮中,向臺上盧舍那佛請問菩薩之行因,盧舍那佛乃對千百之釋迦廣說十發趣心、十長養心、十金剛心等三十心及十地等四十法門。下卷則論及菩薩戒,列舉十重禁戒、四十八輕戒;係釋迦佛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之菩提樹下所揭示。此經被視為大乘律之第一經典,內容異於小乘律,無出家、在家之區別,而主張眾生依照共通之戒,並以佛性之自覺為其特色。此外,本經係盧舍那佛本說、釋迦菩提樹下重說,故被認為屬於華嚴經之類。
歷代祖師註解此經很多,明末蕅益大師所註解的《梵網經心地品玄義合註》共八卷,包含《梵網經心地品玄義》一卷及《梵網經心地品合註》七卷,五重玄義,將此經的綱要開顯無遺,更以天台教觀會歸中道實相,將佛陀一代時教從此經圓滿的顯現出來,可以作為學習此經之入門。
- 課程管理員: 淨心 法師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導讀 簡介
在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上說,佛陀有兩種功德,第一個是佛陀的善根,是佛陀心中的智慧,第二個是佛陀的福德,佛陀的加持力。佛陀不能夠把智慧送給你,但是他廣大的福德可以跟眾生分享,條件是你要能夠啟動這種功德。
從淨土宗的角度,他力門的意思就是說,現在四十八願已經被佛陀創造出來了,你不用去修了。問題是你要如何把存在法界的這四十八種力量轉成你自己的力量,轉他成自。商業上有一句話叫"馬到成功",意思是說你每天再怎樣訓練賽跑,你一輩子你就跑不過馬。但重點是,我們不一定要跑過馬,我們騎在馬上就好了,對不對?你幹嘛要跑得過馬呢?你騎在馬上,馬一到的時候,你也到了嘛!也就是說,我們修行當中,其實我們有很多的選擇,我們不一定要自己單獨地面對業力。既然阿彌陀佛他發明了四十八願在這個法界當中,我們是可以善加運用的。
當然關鍵是你必須要透徹地瞭解,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之上,我們對於一個陌生的東西不可能把生命靠上去的,這不合乎人性。在障礙現前的時候,在臨命終的緊急情況之下,你能夠在加護病房把這念心完全交給佛號,那你一定對佛號有全面性的瞭解才做得到。要完全地瞭解,你才能夠拔除你心中的疑根,才能夠做到一心歸命、通身靠倒。
- 教師: 謙因 法師
《淨心誡觀法》簡介 釋誠因 述 2015.09.05
△親近善知識,聞思佛法,進一步來奉行,修正身心,係証入涅槃,不易的方軌。然末法時代,善知識希少,且眾生福薄,親近知識的障緣很多。而此《誡觀》是道宣律祖為教誡弟子慈忍法師,剃度後因外力緣故而離開師長,所寫的長信來教導。故研修《誡觀》,恰可略略彌補不得親近師長修學的缺憾!
△《誡觀》分三十篇︰前一篇係介紹標題五字,屬序分。最後篇囑告,屬流通分。中間正宗分共二十八篇,大分自利與利他兩個方向。自利中前五篇,先明入道的基礎,後十九篇,則依戒定慧三學次第來解說。
△入道基礎中,首要斷財色的染著;次修五停心觀對治粗重煩惱;又較量佛子的發心所行;且當慶喜珍惜已得修行的善緣;進一步看開世法如幻,放下對它的執取,成就出世善根。
△有入道基礎後,再來進修戒行,共六篇︰先略明慣常所犯的戒相;為求名所行的佛事,稱為邪命,應當避免;恃己所修之善,輕視彼人,名為誑騙佛陀;在屏處獨處易造過,故須慎獨;明女人有十惡,令心生警惕;面對四事供養,應知慚愧,才來接受布施。
△修習止觀前,先觀察生死過患,共七篇:初觀三界流轉,無量生死苦;再觀八風擾動人心;身心生滅逼迫苦惱之相;凡夫隱垢顯清,好求名利;對三界依正果報的染著;內心煩惱結使,造生死業;根塵識十八界,假因緣生。
△正修定慧,共六篇:先數呼吸,停止散亂;次觀善與惡,互相資助;六道善惡之因果;善護戒財,止息外塵的賊刼;了真俗二諦;明晚出家之心行。
△以上所說自利之行,雖從三學不同角度來約束三業,然皆相同在破除內心自我的執取,來淨化心性,而得出離三界。
△當自利有成,內心煩惱降伏,進一步再饒益他人,如是淨心範圍更加廣大,透過利他來歷事練心,碾破心中的法執。
△利他中,前三為菩薩因行,第四是所成佛果的利益,共分四篇︰而利他的菩薩道,首要忍苦捨執著,來發起成佛的菩提心;次依願來攝受有情,用種種善巧來教化眾生;最後匯歸眾生本具的佛性,依止不生滅心來圓滿自利利他的修証,用染淨不二中道的思想來總持菩薩道,如是淨心,則最為真實。《誡觀》依止淨心的次第,來總攝一切的修行,最終成佛,則能究竟獲得決定的淨心。
- 教師: 誠因 法師
楞嚴經修學法要 簡介
一個人一旦開始修行、開始迴光返照的時候,你就會知道妄想的可怕。首先,它是不知不覺的,其次,它是輾轉增勝的。一般人不知道怕是因為從來沒有迴光返照!我們在清淨本然當中捏造一個妄想出來,然後帶動了煩惱、帶動了罪業、帶動了生死果報。為什麼講末法時代魔強法弱?因為這個世間上所營造的氣氛都是在刺激妄想。身為一個末法時代的淨土學人,我們面臨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就是如何在這種內憂外患(內有煩惱外有魔擾)的情況之下提起正念,由平時正念的累積而達到臨終的正念,由這個正念的引導而與彌陀感應道交往生淨土。我們無始劫來被妄想誤導,使令我們的功能產生了障礙。一個修行人不管過去怎麼樣,不管曾經經歷過怎麼樣的生命,內心當中留下什麼樣的痕跡、什麼樣邪惡的功能都應概括承受,不要去怨天尤人,從現在開始改變。心態改變,業力就改變。《楞嚴經》的思想,人生價值重在過程不在結果,人生目的是在歷練不在受用,修行人要改變的不是外面,而是自己內心的妄想。一念的心性依止所有順逆的因緣,都能夠開顯自性本具的福德智慧二種功德。所以對於一個安住真如的人來說,人生每一件事情都有意義,都能夠幫助我們借假修真。方法就是“不迷不取不動”,具體下手可分成理觀跟事修,二者的交互運用能夠讓我們遠離心中的顛倒,慢慢踏上回家的道路,為臨終的正念打好堅固的基礎。
預科班課程 簡介
持戒為本 淨土為歸 觀心為要 善友為依
── 藕益大師《淨社銘》──
◎預科班的課程安排,主要根據藕祖《淨社銘》中,對學佛人所應具備素質之開示,其課程設計如下:
一、正見基礎:學佛者的基本正見,即是對皈依、業果、慈悲等之認識。並在此基礎之上,建立完整道次第的概念。其中佛教徒與外道的差別,就在於皈依之有無,故應當學習
《皈依的意義與方法》:了解何為真正的佛教徒。
《生命的增上》:建立業果的概念。
《地藏菩薩本願經大意》:除了解因果之可畏,更學習地藏菩薩的大悲願力。
《八大人覺經》:了解佛法修行之道次第。
此為學佛最初的正見基礎。
二、善友為依:佛說善知識是修道的全因緣,故應當學習
《親近善知識儀軌》:了解如何親近善知識。
《聞法儀軌》:知道如何聽聞善知識說法,方無過失。
這是未來修行是否成功的關鍵,極為重要。
三、持戒為本:有了善知識的引導之後,即可開始修行。經云:「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所以持戒為修行之基礎,故應當學習
《受戒須知》:論持戒,首先要得到戒體,因此先了解如何得到戒體。
《五戒修學述要》:受戒之後應當學戒,應當接著學習此課程,以了解持戒之精神,以及何為持戒、犯戒。
《懺悔法門》:若有犯戒應當懺悔,故最後學習,以回復清淨之戒體。
透過從因至果之三門課程,以完成持戒清淨之目標,為修行止觀之基礎。
四、觀心為要:有了戒的基礎,接著便應當修學大乘,故應當學習
《菩提心修學述要》:大小乘修行的差別,在於是否發起大乘菩提心,故應當先學習發菩提心之法門。
《禪門要略》:以菩提心為引導,接著應學習運用止觀觀心之法。
此二為大乘止觀法門之核心。
五、淨土為歸:末法時代的眾生,無法靠自力了生死,唯有依著淨土之舟緝,方得於今生度脫生死大海。因此上述種種法門,實為引導求生淨土之方便,故應當學習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契入淨土之方法,當以《佛說阿彌陀經》為理論之依據。故當先此門,以栽培往生淨土之資糧。
《臨終關懷》:將此理論實際運用於協助臨終之人,安然往生西方。
此為今生修行之畢竟止歸,行人究竟域心之處。得此法門,今生之解脫方不為空言。
以上為預科班課程設計之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