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及在家男女眾皆可,不限年齡。

                                        攝大乘論   簡介

  本論是印度的祖師無著菩薩根據《阿毗達磨大乘經》,並參考《般若經》、《華嚴經》、《辯中邊論》和《瑜伽師地論》,融合性相二宗,會歸而成的大乘佛法的修學法要。

  我們過去學習大乘經論都是局部性的,就是根據某一個重點來學習,所以必須透過很多的經論才能瞭解菩薩道的全貌。雖然般若部的《大智度論》也有理論、修行、位次,另外《瑜伽師地論》也是非常完整的教法,但是這兩部論各有一百卷之多。

    而本論只有十卷,無著菩薩以將近十分之一的文字,圓滿地收攝了大乘的信解行證,幫助我們悟入大乘的中道實相。在理觀的地方,它深入地探討生命的真相,來建立我們的甚深見;在事修的時候,它廣泛地講到菩薩的六度,開展出自利利他的廣大行。

    因此,它能夠引導我們完整地瞭解大乘教法的法義,正確地遵循大乘佛法的道次第,這一點非常殊勝難得。基於這個特色,內容的完整、次第的分明,本論在佛教史上,不管是在印度還是在中國,都被祖師們列為修學大乘的根本論典。 

攝大乘論   簡介.doc攝大乘論 簡介.doc

靈峰宗論導讀簡介

蕅祖內心的真實本懷   為末法眾生在黑暗中開拓出光明的道路

學佛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因地的正見,然而我們現處在末法時代,正法力量薄弱,邪法的力量熾盛,正如經上所說「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在佛教界亦是如此。

在這個混亂黑暗的時代中,我們能依止一位有修有證,圓滿具足正見的古德,依止他的教法來修行,就像黑暗當中看到一條清淨光明的道路,這是非常重要的!

《靈峰宗論》是蕅益大師一生的修學心得,蕅祖滅度之後由他的弟子編輯而成。蕅祖以天台圓教的思想開顯修行的內涵:發心、正見、持戒、止觀和淨土。他認為這五科是密不可分的,當會歸到現前一念心性的時候,這又是同時具足的,它完全是「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的《華嚴經》境界。所以根據這個法門來修行,功德自然圓滿,能成就我們大乘的圓頓種姓。

課程綱要:

一、發心篇:告訴我們如何確立修行目標,說明發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真正發心。

二、正見篇:明白生命染淨的緣起,對生命真實相有正確的認識。

三、持戒篇:主要對治身口的罪業,以持戒為緣,達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四、止觀篇:說明聖道門自淨其意的方法。

五、淨土篇:將眾善導歸淨土,以契末法之機。

以上諸篇皆以圓教思想來開展修行內涵,有別於<佛法概要>四教並談。

靈峰宗論導讀簡介.doc靈峰宗論導讀簡介.doc

《菩提道次第略論》簡介

如宗喀巴大師自述,道次第的重要性:
“總攝顯密二者要義而開示故,所詮圓滿;
以調心次第為 主故,易於行持;
以善巧二大車軌之二師教授為莊嚴故,勝出餘軌”。


因此無論是為了解佛法大小顯密之次第,或期望行持上有下手方便者,道次第都是極為殊勝之教授。
對於修行淨土法門者,亦可以此善巧作為調心方便,使淨業行人能“老實念佛",而作為增長信願行三資糧之助。因此與淨業不僅不相違背,更能助之成就。
此乃學習《菩提道次第略論》之大意。

                                            楞伽經玄義   簡介

    楞伽經凡四卷。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公元443)。楞伽,山名;阿跋多羅,入之義。意謂佛陀入此山所說之寶經,為法相宗所依六經之一。本經宣說世界萬有皆由心所造,吾人認識作用之對象不在外界而在內心。係結合如來藏思想與唯識阿賴耶識思想,為大乘佛教思想之經典。全經一再強調,迷的根源乃在於無始以來之習氣及未能了知諸法乃自心之顯現,故若能徹悟意識之本性,捨離能取、所取之對立,則可臻於無所分別之世界。

    歷代祖師註解此經很多,明末蕅益大師所註解的《楞伽經義疏》共十卷,融合三種譯本的經文更以天台教觀會歸中道實相,將佛陀一代時教從此經圓滿的顯現出來。前面第一卷為五重玄義,將此經的綱要開顯無遺,可以作為學習此經之入門。

佛說無量壽經   簡介

    蕅益大師于《阿彌陀經要解》中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因此對於修行淨土法門者,決定未來是否能夠往生的關鍵,就在於是否信願具足,並非只在於佛號是否念的好。而信願之生起,必須假借淨土經論之聞思,因此於淨土五經一論,不可不用心學習。

    而淨土經論中,對阿彌陀佛本願功德、極樂世界之描述,又首推本經。故假借此經深入的聞思修,必能生起往生西方之真實信願,因而現世精勤修學菩薩道,臨終必能正念往生。

    故本經云:「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是故,彌勒!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故此經為淨業之司南,聽聞此經而修學者,必獲大利!

無量壽經   簡介.doc無量壽經 簡介.doc

預科班課程  簡介

持戒為本  淨土為歸  觀心為要  善友為依

── 藕益大師淨社銘》──

 

◎預科班的課程安排,主要根據藕祖《淨社銘》中,對學佛人所應具備素質之開示,其課程設計如下:

一、正見基礎:學佛者的基本正見,即是對皈依、業果、慈悲等之認識。並在此基礎之上,建立完整道次第的概念。其中佛教徒與外道的差別,就在於皈依之有無,故應當學習

《皈依的意義與方法》:了解何為真正的佛教徒。

《生命的增上》:建立業果的概念。

《地藏菩薩本願經大意》:除了解因果之可畏,更學習地藏菩薩的大悲願力。

《八大人覺經》:了解佛法修行之道次第。

此為學佛最初的正見基礎。

二、善友為依:佛說善知識是修道的全因緣,故應當學習

《親近善知識儀軌》:了解如何親近善知識。

《聞法儀軌》:知道如何聽聞善知識說法,方無過失。

這是未來修行是否成功的關鍵,極為重要。

三、持戒為本:有了善知識的引導之後,即可開始修行。經云:「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所以持戒為修行之基礎,故應當學習

《受戒須知》:論持戒,首先要得到戒體,因此先了解如何得到戒體。

《五戒修學述要》:受戒之後應當學戒,應當接著學習此課程,以了解持戒之精神,以及何為持戒、犯戒。

《懺悔法門》:若有犯戒應當懺悔,故最後學習,以回復清淨之戒體。

透過從因至果之三門課程,以完成持戒清淨之目標,為修行止觀之基礎。

四、觀心為要:有了戒的基礎,接著便應當修學大乘,故應當學習

《菩提心修學述要》:大小乘修行的差別,在於是否發起大乘菩提心,故應當先學習發菩提心之法門。

《禪門要略》:以菩提心為引導,接著應學習運用止觀觀心之法。

此二為大乘止觀法門之核心。

五、淨土為歸:末法時代的眾生,無法靠自力了生死,唯有依著淨土之舟緝,方得於今生度脫生死大海。因此上述種種法門,實為引導求生淨土之方便,故應當學習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契入淨土之方法,當以《佛說阿彌陀經》為理論之依據。故當先此門,以栽培往生淨土之資糧。

《臨終關懷》:將此理論實際運用於協助臨終之人,安然往生西方。

    此為今生修行之畢竟止歸,行人究竟域心之處。得此法門,今生之解脫方不為空言。

以上為預科班課程設計之大意。 

預科班課程  簡介.doc預科班課程 簡介.doc